陕西理工大学:在脱贫攻坚战场展现高校担当
发布于:2020-06-30 09:00   来源:陕西网   作者:曹彦强

陕西网讯(记者 曹彦强)扎根秦巴,服务基层。陕西理工大学建校60多年来,始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更是充分发挥高校智力、科技、人才优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倾情帮扶,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展现高校的时代担当。

CF94FB460F271875F7A0EFA6EA3_70102DB1_16138

精兵强将 投身脱贫一线

“脱贫攻坚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必须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攻坚战!”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陕西理工大学就从认识、机构、思路、保障、政策等方面逐项抓落实。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所有副校级领导任副组长。选派热爱扶贫、责任心强、有大爱精神的同志投身脱贫工作。

学校开展“一对一”联户帮扶,三年来共有150余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参与包扶工作。校级领导靠前指挥、直接参与。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每季度都要到三门村开展一次扶贫工作调研检查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分管扶贫工作副校长每月到村进行工作督导。

同时,学校还先后选派10余名优秀博士赴南郑区、镇巴县、略阳县、汉中市文旅局、滨江新区管委会等单位挂职,参与、助力地方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学校连续多年选派多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2018年3月,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名波驻村帮扶南郑区两河镇三门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到任,李名波就大力协助建强村级基层党组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建立防致贫返贫长效机制,与“村两委”一起带领全村当年实现整村脱贫退出,经过多年努力,到2020年底,全村剩余的最后6户18人也将全部脱贫。

“造血”扶贫 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今年春季,位于三门村的“汉军家庭”农场草莓一上市,就吸引了很多市民开车去采摘购买或者网上预订,可忙坏了农场主明汉军夫妻俩。之前打过工,承包过工程,做过生意的明汉军都没怎么挣到钱,去年他在三门村承包了10个大棚种草莓,租金仅有1.3万元,一季就能收入30多万元。

“三门村在帮扶前是没有任何产业的。丘陵薄地,干旱缺水,传统种植效益低,农民们看不到啥希望!”李名波介绍说。

李名波驻村后,决心要从产业和就业抓起。于是,他带上村干部、驻村队员一次次外出学习考察,一次次进大棚、去园塘,访谈大户了解行情、一次又一次寻求合作项目、资金支持,磨破嘴、跑酸腿,终于争取产业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发展大棚果蔬种植、肉牛养殖和生猪繁养(殖)、中蜂养殖、稻田综合种养项目、棕编产业等,仅棕叶扇手编产业在2019年就帮助农户增收27600元,当年该村互助合作社产业项目分红11106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超500元。

“产业扶贫的出发点是变扶贫从“输血”到“造血”,而实践也证明,没有产业带动,难以彻底脱贫;缺少产业支撑,难以持续脱贫。”陕西理工大学扶贫办副主任朱平说。

鱼渔兼授  “志智双扶”提气聚力

三门村贫困户黄军(化名)是个老单身汉,2017年他借住在弟弟新建房子尚未完工的楼梯间内,无门无窗无厨无卫,简陋的生活条件,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帮扶干部向他了解情况时,他连半句话都懒得搭理,对帮扶干部抱着怀疑、排斥甚至很不友好的态度。在帮扶干部的协调推动下,村上给他盖了两间新瓦房,卧室、厨房、厕所一应俱全,帮扶干部经常到他家嘘寒问暖,宣讲帮扶政策,还给他不时送去粮油、副食品、衣被等生活用品,这样一来二去,黄军重新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现在,无论是帮扶干部或者是学校其他老师到他家时,他都是老远迎出招呼问候,帮扶干部询问他的收入,让他做什么事情,他都会积极愉快地配合回答、做好。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何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

为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三年来,陕西理工大学先后投入30余万元开展各类精准培训。派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专家,对南郑区农业系统开展农残检测新技术专题培训。深入南郑区镇村,为养鱼户开展水产养殖培训。派出信息技术专家深入特色农产品种植经营户,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为激励贫困群众立足家乡,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脱贫,组织专家为贫困村开展扇编技术培训。派出专家团队,对村民进行明理、感恩、自强、奋斗的扶志培训,增强他们的脱贫信心。

同时,学校在略阳县创建了农民工培训学校,为参训农民工开设了电工技能、酒店服务、汽车维修等课程,使农民工在短时间内掌握简单实用的创收技能。为提升驻村扶贫人员和镇村基层干部脱贫攻坚的素质,先后举办5期扶贫干部理论培训班,500多名基层干部来校接受学习培训。

责任编辑: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