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链条式”发展助推深贫地区脱贫产业和生态建设
发布于:2020-06-05 10:57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李明

陕西网讯(通讯员  李明)镇巴县位于巴山腹地,地处秦巴连片贫困地区。2017年底有贫困户17639户48968人,贫困发生率21.69%,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自2016年以来,镇巴县紧抓苏陕扶贫历史机遇,贯彻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按照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总要求,坚持“挂链作战、沿链服务、强链补短、延链赋能、循链招商、全链增绿”六大战略,全县4+X脱贫产业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2019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82%,镇巴县连续四年获得省级或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等次。2020年2月省政府宣布整县脱贫退出。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526

坚持挂链作战

脱贫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印发了《镇巴县苏陕扶贫协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苏陕扶贫资金项目申报、建议、带贫益贫进行了规范,规定了苏陕资金主要用于脱贫产业发展的使用方向。截止2020年5月,全县争取到位苏陕资金2.2亿元,实施苏陕项目202个,其中产业和为产业服务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共计163个,用于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71亿元,分别占苏陕项目个数和总资金的81%和85%。2018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列出了脱贫产业链发展的30项重点工作和109个产业链项目。坚持发改部门统筹以苏陕资金为主的产业资源配置,农业、科技、市监、扶贫等部门分头抓好茶叶、生猪、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链和蚕桑、食用菌特色产业链,坚持挂链作战,久久为功,努力打造产业上下游,联通链条前后端,促进了脱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茶叶产业链日臻完善。5年来,全县新增茶园4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4.02万亩,新增茶叶标准化加工厂21座,清洁化生产线28条,年产茶5057吨,总产值6.35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是 “十二五”以来的1.39、1.39、1.67倍;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541

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链不断强化。年饲养生猪50.37万头、羊31.06万头、肉牛7.85万头、家禽126.1万羽,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肉类总产2.89万吨,鲜肉产值12.17亿元,新建腊肉加工厂7座,深加工镇巴腊肉5000吨,产值5.25亿元,增加值2.6亿元;

魔芋产业链逐步延伸。全县魔芋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6万吨,总产值3.6亿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是“十二五”以来的2倍和3倍;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544

中药材产业链异军突起。地存中药材面积从11.8万亩增加到23万亩,总产量1.96万吨,新建中药材初制加工厂15座,总产值从1.74亿元增加到3.81亿元;

建起了镇通蚕桑产业链。利用江苏通州家纺之乡资本技术优势,与江苏鑫园丝绸签订蚕桑产业框架协议,甘当产业配角,新发展桑园6340亩,全县桑园面积达到3.5万亩,新增蚕桑企业主体22家,年养蚕5万张,产茧2000吨,产值10亿元,形成了镇通蚕桑产业链;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548

食用菌产业链日趋稳定。发展食用菌袋料栽培400万袋,椴木食用菌12万架,总产量7900吨,产值1.98亿元。截止2019年底,全县茶叶、生猪、魔芋、中药材四大脱贫产业和蚕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7.0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1.5%。采取土地租赁、入股分红、发放种苗、产品回收、劳动务工方式,把全县1.1万户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六大产业链上。昔日重工业靠铸铧,轻工业靠理发的贫困山区,逐步培育起了以脱贫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沿链服务,培育带贫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统筹苏陕扶贫、涉农整合等产业要素,合力发展。县政府各部门、各镇办坚持围绕产业链配置资源,围绕带贫经营主体服务,加大培育力度,全县各类经营主体培育迅速发展,内连小农户、外接大市场纽带作用进一步显现。截止2020年4月底,全县共有市场主体12055户,其中一、二产市场主体2477户,较“十二五”末1322户增加1154户,增长87%。目前,全县已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1个、重点龙头企业8家,认定家庭农场达129家。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553

坚持强链补短,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通过对四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进行梳理,涉及产加销、贸工农、创研学等各个环节,实施产业链补短板项目28个,尽量补齐产业短板、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品质。目前,以镇弘蜀乐、惠康屠宰为主的“镇巴腊肉”二元生猪品种选育、仔猪繁育、商品猪育肥、屠宰、腊肉加工、产品开发和相关的饲料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初步形成;以丰兴公司为龙头的魔芋种芋繁育、种芋保存、切块技术日趋成熟,基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生产线延伸全面强化;以县绿色产业园九阵园区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链正加快推进,育苗、研发、基地建设、初制加工厂、园区、仓储、冷链、物流等中药材产业链初具雏形;以怡溪春、熙园为主的汉中仙毫——镇巴高山有机茶体系建设已启动实施。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556

坚持延链赋能,产业质量不断提升 

扎实开展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和品牌体系建设。投资400万元的“镇巴腊肉”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已建成投入使用;镇巴道地中药材、镇巴高山有机茶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正在抓紧制定。木耳、香菇和树花菜等6种农产品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镇巴大黄、天麻入选秦药大品种;

始终坚持“双线”作战,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做好农产品专营店、直营店、进超市等“线下”销售的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线上”销售。以创建电商示范县为契机,通过支持秦南易购电商平台建设,“我为农产品代言”、“陕货淘宝直播购物节”、网红美食节、网上茶博会和农产品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不断打开网销渠道,在南通建立了“农产品直销店”,形成了农特产品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销售格局,农产品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逐步融合,茶叶、树花菜、香菇等农产品线上销售占销售总额的60%;

扎实推进消费扶贫。依托本地电商企业,搭建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立了“电商龙头企业+镇村电商服务站+农户”的电商扶贫体系,与贫困户签订代购代销协议,镇巴百事通等龙头企业帮助镇村电商服务站运营销售,促进贫困户增收节支。借助首届陕西网上茶博会、县长直播代言、“扶贫集市”等线上线下活动,开启产销对接新模式。完成消费扶贫183.7万元,认定扶贫产品41个、供应商20个,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1568万余元。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600

坚持循链招商,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把围绕产业链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工作方向,落实苏商来镇创业八条优惠政策,引进东部资本、技术等要素,利用本地劳力资源优势,吸引沿海电子、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转移。引进江苏金胡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台州达伦服饰、江苏睿博双悦新能源科技、美芝参菌业、深圳创达兴包装有限公司等企业来我县开展产业合作,截止2019年底,促进就业145人,带动贫困户56人;

筑巢引凤,引导镇巴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用苏陕资金新建社区工厂28个,召开镇商大会,落实汉商回归创业十条优惠政策,支持300余名镇巴籍人员回镇巴投资兴业和镇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脱贫增收。

微信图片_20200605090603

坚持全链增绿,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产业生态化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五年来,通过苏陕扶贫项目实施,全县中药材、木本油料等经济林29.8万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优化了生态。对全县80家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清洁化生产改造,实行畜牧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围绕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点垃圾污水治理,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4%,林木绿化率达到80.91%,出境水质达到II类以上,年空气优良天数350天。


责任编辑: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