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脱贫进行时 不负好春光
发布于:2020-03-18 16:25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陆晟

  和煦的春风里,在汉中市南郑区,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农人戴着口罩,哼唱着山歌,他们一同为新的一年播撒下希望。南郑区濂水镇流西河村贫困户庞显义也是这群农人中的一位。“这几年,生活越来越好,我致富的信心一年比一年强!”庞显义说。

  保产业,打响“鸡粮保卫战”

  3月5日下午,汉中昂格罗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昂格罗马公司)负责人施金云在自家的养鸡场门口,招待了两位前来选购乌鸡的客人。“天气回暖了,生意也回暖了,我也有更多的信心带动周围的老百姓致富了。”

  昂格罗马公司为100多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40多名贫困群众在这里实现脱贫。但就在今年年初,疫情让昂格罗马公司存栏的1万多只鸡“断了粮”。

  “疫情导致外面的鸡饲料运不回来,看着鸡一天天瘦下去,我当时心急如焚。”施金云回忆道。

  昂格罗马公司的利润直接关系到贫困群众的分红,施金云立刻向当地政府反映鸡饲料运不进来的情况。当地政府一边为施金云办理物资运送的通行证,一边在周围的村子里号召农民把家里的玉米卖给昂格罗马公司。

  施金云挨家挨户收购玉米,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被公司带动的贫困群众很多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帮助他渡过难关。“2018年,我在这里买的500多只鸡苗让我增收了4万余元。我家里还有些玉米,总不能让这些小鸡饿着肚子。”在昂格罗马公司务工的脱贫群众吴汉发说。

  收来的玉米被施金云打成粉,倒进鸡食槽里。看着这群鸡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施金云感叹:“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多亏了大家的帮助,我们才能打赢这场‘鸡粮保卫战’。大家团结一心,脱贫致富就不会停步。”

  强技能,创立“大棚培训班”

  3月4日,在南郑区湘水镇高皇山村东学建业农业公司的香菇大棚内,贫困群众雷德建忙碌地采摘着冬菇。不一会儿,他手里的筐子就装满了“战利品”。

  “别看他采摘得这么熟练,他还是‘实习生’哩!”东学建业农业公司董事长杨冬学介绍,雷德建所在的大棚,是公司专门开辟的“贫困户安置区”,在这里,贫困群众可以从公司的熟练工那里,接受从搭架、制袋到浇水、采菇等一整套香菇生产流程的培训。

  出了大棚,写完体温测量台账,雷德建接过了话茬儿:“等完全掌握技术,我就能自己认购菌种。菌种在公司这里培养,最后再由公司回收,销往各地。”

  先于雷德建来到东学建业农业公司的李明贵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2019年,增加了8622元收入。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东学建业农业公司为93个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通过土地流转、利润分红、务工工资等方式,累计帮贫困群众增收78.2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严防控疫情,发挥‘大棚培训班’的优势,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生产技能,提高农户收入,防范返贫风险。”杨冬学说。

  严防疫,回归“家庭小作坊”

  在全面复工复产之前,黄官镇水井村贫困群众李小艳夫妇也没有闲着。本来,李小艳对于疫情造成的停工很是担忧,她说:“不知道啥时候能回去上班,我的一颗心总是悬着。”

  李小艳夫妇都在南郑区黄官镇的鑫豪藤编厂工作,两个人都没法上班,家里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就在这时,鑫豪藤编厂的做法让李小艳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为保障在厂里就业的贫困群众收入不因疫情而减少,鑫豪藤编厂由以往的集中加工转变为零散分包加工的形式,让在厂里就业的贫困户收益获得保障。

  于是,在没有复工复产的日子里,李小艳夫妻俩按照厂里的要求,在自己家中做起了藤编加工,每编好一把藤椅,厂里以45元的价格回收,足不出户就又有了一份收入。像李小艳一样,在厂子里工作的其他贫困群众也通过分包加工的方式获得了稳定的收益。

  等到全面复工复产后,南郑区又通过“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等活动,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或去社区工厂工作。截至3月2日,南郑区转移劳动力13465人,其中省外8359人,组织输出21批474人。

  记者手记

  畅通物流 盘活产业

  陆晟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耕耘的季节。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对于许多扶贫产业而言,春耕是一年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受到疫情的冲击,不少扶贫产业的上下游物流都有所迟滞,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从上游来看,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化肥、农药,家禽家畜成长需要的饲料、药品,社区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料都需要从市场上购进。而农资店缺货、断货,上游原料供应不足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从下游看,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只有投向市场才能获取利润。据了解,目前在汉中市多地,仍然存在产品滞销的困境。这就导致了资金链条断裂,非常不利于扶贫产品的再生产。

  因而,在全面复工复产的背景下,只有我们进一步畅通物流,同时对疫情做到严防严控,扶贫产业才能获得更健康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更有保障。(记者 陆晟)

责任编辑:王涛